名校研究生“贬值”?何不考虑换个方向!
考研越来越卷,“逆向考研”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考研一般都是向上考,即“双非”考“双一流”高校,所谓逆向,是指“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甚至其中不乏北大、浙大、复旦等顶级高校毕业生,报考“双非”高校研究生。
放大了从社会角度看,一方面是考研的内卷化,一方面却又是一些行业的人才空缺。例如大数据、云原生方向的职业,人才大量稀缺,导致薪资疯涨,各科技类大厂上演高薪抢人大战,甚至有些大专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同学都成了香馍馍…
“考上”比“名校”更重要,这无疑是考研全面高考化、社会竞争前置到考研阶段背景下一种特别的新现象。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贬值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物以稀为贵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01万,研究生招生117.65万,仅硕士招生量就赶上了1998年本专科招生总量。即便是名校,研究生招生量也在大幅增长,远非当初那么稀缺。

不可否认,今天名校的稀缺度和80、90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1990年,全国一共只招了3万多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名额的扩大与优质本科生的分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名校研究生的含金量。
说不准确,是因为我们在博士培养质量的把控上还是很严格的,8年未毕业博士常有。现在高校对于延期未毕业达到清退标准的博士按规定进行清退,读研有风险,读博的风险更大。“水”博是很难的,更有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最后因为博士没有读下来,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硕士是真的不缺,202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12.58万人,硕士生招生105.07万人。

此前,多所知名高校在部分学科领域停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针的调整:不再把硕士作为高层次研究人员的一个明确定位,主体要变成博士。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年代,名校毕业生由于稀缺而“金贵”。但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仅以是否为名校学历无法判断人才的稀缺性。头顶名校光环的毕业生多了,名校学位的作用就没有那么绝对了。
近些年,名校硕博毕业生涌入中小学校和街道等引发热议的新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名校硕博毕业生太多了,且去向狭窄。
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学历的相对贬值
高等教育完全进入普及化时代,使得在人才的稀缺度和学历的含金量上,今天的研究生完全无法与二三十年前的相比,尤其是名校,因为招生量主要在名校。
社会对于人才评价的标准更加多维,总觉得硕士名校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是不切实际的。有无名校学历,并不能成为成功的决定因素,学历背后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才是学生在多元化迅速开展的社会中找到适合方向、成就自己梦想的起点和基底。
对于个人来说,则需要清楚意识到读研有风险、读研也需谨慎,其实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适合读研。考虑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读研是否能达到目的呢?
说到目的,也就是对于个人的出路而言,可以完全换个思路。例如近些年国家主导的数字中国建设,在数字化的浪潮里,云相关人才、大数据相关人才的稀缺度远远超过其它行业,也导致此类人才薪资水涨船高。统计显示,2025年,大数据产业会突破3万亿,而大数据人才缺口将会高达230万,相比考研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了桥还得贬值等等带来的焦虑,大数据的就业似乎更容易带来毕业生的收入需求满足,何乐而不为!
本文有部分摘录自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