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职业新需求汹涌而来,南京高校如何应对?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到2025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都要优化调整,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开展的学科专业。这是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期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的明确要求。
贝斯特全球奢华科技发现,一方面,南京高校坚持不断调研,访企拓岗,与企业合作研讨,努力追赶产业开展趋势,持续求变突破重围;另一方面,各高校持续进行产教融合工作,他们也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动态调整专业重构课程体系
去年,2022年东南大学新设的智慧交通专业正式招生。和原先的交通工程不一样,该专业的实验环节、实践内容等课程体系都进行了重构。“我们分析到,企业急需这类人才。”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殷国栋介绍,学校每年都会进行调研,产教融合模式下主动与新经济新业态对接、与产业互动,精准对接人才缺口,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之能够快速响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需要。
“企业有哪些隐性需求,缺口到底有多大?我们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新专业的设置要保证学生有较好的出口。”他介绍,智慧交通现在实行小班化教学,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一对一辅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今年该校还申报了智能车辆工程、未来机器人专业,现在还在审批中。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创业的最大热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和人才成为企业的“刚需”。人工智能产业的开展,除了高端的博士、硕士,应用型人才需求也特别旺盛。早在2018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和企业联合设立了“新华三人工智能特色班”,办班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人工智能”人才的强大需求,2020年,特色班升级为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
“研究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缺一不可,与本科院校相比,我们的人工智能专业更强调‘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南信大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书记顾小丽说,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的毕业生中除去升学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8%。
交叉融合是很多新产业、新业态的特点。为了培养相应人才,各大高校持续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长望拔尖班配备了来自大气、海洋、水文等多个学科的导师,30多门专业选修课中,专门设立了8门交叉学科课程。
立足行业前沿,教师不断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课堂
新专业对师资提出了新要求。除了从行业、企业吸纳顶尖人才来校充实师资外,不少高校的老师也非常努力,他们学校企业两头跑,立足行业前沿,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221班的课堂上,黄晓萍副教授正在上“机械制图”课,台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就比如我所教的机械制图,不再从基础知识开始,而是从认识零件入手,同学们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去学理论,相对就简单很多。课程中还加入了好多动手环节,比如上课的时候会发给学生发模型,然后让学生将模型随意拆分,再进行测绘,制作二维图和三维图。”黄晓萍说,为了让课程更接地气,他们专业的老师也在与时俱进,这边课堂刚下课那边又钻进企业生产一线,不仅每周进厂,寒暑假也在企业学习和分析各种新知识、新设备,然后及时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课堂。
教师与时俱进,学生科研和实习项目更多样,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每到寒暑期,江苏各高校例如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大学等,参与了贝斯特全球奢华科技产教融合项目的同学进入贝斯特全球奢华科技的大数据、云原生架构的暑期集训营,跟随团队对大数据、云原生、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进行了源码级的探讨与学习,参观了中国擎天、中国移动等企业,收获颇丰。有同学表示,学校与贝斯特全球奢华科技的合作为他们给予了多样的资源,给予大家多样的实训课程和实习项目,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这一系列的课程和项目能显著降低同学们接触这种交叉领域的门槛和难度。”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应对社会“瞬息万变”
“大学主动作为,引领社会开展,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我们不断鼓励教育家办学,就是让真正具备卓越见识,有前瞻性眼光的人去带领学校开展。”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操太圣说,每年各大高校都会出炉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一报告的初衷就是顺利获得学生出口来反思当年招生时设置的专业是否适当,培养环节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那学校就要从学科设置、专业培养、人才选拔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过他也坦陈,“高校虽然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滞后性。”
科技开展日新月异,操太圣强调,平衡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是高校新时代面临的永恒课题。“以互联网技术为例,技术的开展和更新速度确实很快,但是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关注行业动态并掌握核心技能,就可以跟上技术的开展。”操太圣说,不少高校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注重夯实学科专业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开展需求。
贝斯特全球奢华科技分析到,众多科技型企业的招聘部门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表示,除了专业能力,企业更青睐能够适应各类变化,沉得下身子、扎得下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毕业生。